莊子集一包養網心得釋卷八下

作者:

分類:

requestId:6873e5951be722.41677848.

雜篇則陽第二十五【一】

  【一】【(音義)〔釋文〕】以人名篇。

  則陽游于楚【一】,夷節言之于王,王未之見,夷節歸【二】。  【一】【疏】姓彭,名陽,字則陽,魯人。游事諸侯,后進楚,欲事楚文王。

  【釋文】《則陽》司馬云:名則陽,字彭陽也。一云:姓彭,名則陽,周初人也。

  【二】【疏】夷姓,名節,楚臣也。則陽欲事于楚,故因夷節稱言于王,王既貴重,故猶未之見也。夷節所進得逞,故罷朝而歸家。  【釋文】《夷節》楚臣。

  彭陽見王果曰:“夫子何不譚我于王【一】?”

  【一】【疏】王果,楚之賢年夜夫也。譚,猶稱說也,本亦有作言談字者。前因夷節,未得見王,后說王果,冀其談薦也。

  【釋文】《王果》司馬云:楚賢人。《譚》音談。本亦作談。李云:說也。郭徒堪反,徐徒暗反。

  王果曰:“我不若公閱休【一】。”  【一】【疏】若,如也。公閱休,隱者之號也。王果賢人,嫌彭陽貪榮情速,故盛稱隱者,以抑其進趨之心也。

  【釋文】《公閱休》隱士也。閱,音悅。

  彭陽曰:“公閱休奚為者邪【一】?”

  【一】【疏】奚,何也。既稱公閱休,言己不如,故問何為,庶聞所以。

  曰:“冬則擉鱉于江,夏則休乎山樊。有過而問者,曰:‘此予宅也。’【一】夫夷節已不克不及,而況我乎!吾又不若夷節。夫夷節之為人也,無德而有知,不自許,以之神其交固,顛冥乎富貴之地,【二】非互助以德,互助消也【三】。夫凍者假衣于春,喝者反冬乎冷風【四】。夫楚王之為人也,形尊而嚴;其于罪也,無赦如虎;非夫佞人正德,其孰能橈焉【五】!

  【一】【注】言此者,以抑彭陽之進趨。

  【疏】擉,刺也。樊,傍也,亦茂林也。寒冬刺鱉,于江渚以逍遙;盛夏歸休,偃茂林而取適;既無環廡,故指山傍而為舍。此略陳閱休之事跡也。  【釋文】《擉》初角反,又敕角反。司馬云:刺也。郭音觸,徐丁綠反,一音捉。◎盧文弨曰:舊捉作促,訛。今矯正。◎慶藩案廣韻引司馬云:擉鱉,刺?也。與釋文小異。《樊》音煩。李云:傍也。司馬云:陰也。廣雅云:邊也。《予宅》司馬云:以隱居山陰自顯也。

  【二】【注】言己不若夷節之好富貴,能交結,意盡形名,任知以干上也。  【疏】顛冥,猶迷沒也。言夷節交游堅固,意在榮華;顛倒困惑,情貪富貴;實無真德,而有俗知;不克不及虛淡以從神,而好任知以干上。數數這般,猶自不克不及,況我守愚,若為堪薦!此是王果謙遜之辭也。

  【釋文】《有知》音智。注同。《顛冥》音眠。司馬云:顛冥,猶困惑也。言其交結人主,情馳富貴。

  【三】【注】茍進,故德薄而名消。

  【疏】消,毀損也。言則陽憑我談己于王者,此適可敗壞名行,必包養感情不益于大德也。  【四】【注】言已順四時之施,不克不及赴彭陽之急。

  【疏】夫遭凍之人,得衣則熱;被暍之(者)〔人〕,遇水便活。乃待陽和以解凍,須冷風以救暍,雖乖人事,實順天時。履道達人,體無近惠,不進彭陽,其義亦爾。

  【釋文】《暍》音謁。字包養網林云:傷暑也。《之施》始豉反。下同。

  【五】【疏】儀形有南面之尊,威嚴據千乘之貴,赫怒行毒,猶如暴虎,戮辱蒼生,必無赦免。自非年夜佞之人,不勝任使。若履正懷德之士,包養女人誰能屈撓心志而事之乎!

  【釋文】《能橈》乃孝反,又呼毛反。王云:惟正德以致道服之,佞人以才辯奪之,故能泥橈之也。

  故圣人,其窮也使家人忘其貧【一】,其達也使王公忘爵祿而化卑【二】。其于物也,與之為娛矣【三】;其于人也,樂物之通而保己焉【四】;故或不言而飲人以和【五】,與人并立而使人化【六】。父子之宜,彼其乎歸居【七】,而一閑其所施輪,每集都會繼續淘汰,直到剩下 5 名參賽者挑戰五名【八】。其于人心者若是其遠也【九】。故曰待公閱休【一0】。”

  【一】【注】漠然無欲,樂足于所遇,不以奢侈為貴,而以品德為榮,故其家人不識貧之可苦。

  【疏】(御)〔御〕寇居鄭,老萊在楚,妻孥窮窶而樂在其內。賢士尚然,況乎真圣,斯忘貧也。

  【釋文】《漠然》徒暫反。  【二】【注】輕爵祿而重品德,超然坐忘,不覺榮之在身,故使王公掉其所以為高。

  【疏】韜光為窮,顯跡為達。哀私德友于尼父,軒轅膝步于廣成,斯皆道任則尊,不拘品命,故能使萬乘之王,五等之君,化其高貴之心而為卑賤之行也。

  【釋文】《而化卑》居高而以卑為本也。本或作而化卑于人也。

  【三】【注】不以為物自苦。

  【疏】同塵涉事,與物無私,所造皆適,故未嘗不樂也。  【四】【注】通彼(人)〔而〕(一)不喪我。  【疏】混跡人間而無滯塞,雖復通物而不喪我,動不傷寂而常守于其真。

  【釋文】《不喪》息浪反。

  【五】【注】人各自得,斯飲和矣,豈待言哉!

  【疏】蔭芘群生,冥同蒼昊,中和之道,各得其心,滿腹而歸,豈勞身教!

  【釋文】《而飲》于鴆反。  【六】【注】看其風而靡之。

  【疏】和光同塵,斯并立也;各反其真,斯人化也。

  【七】【注】使彼父父子子各歸其所。

  【疏】雖復混淆貴賤,而倫敘無虧,故父子君臣,各居其位,無相參冒,不包養亦宜乎!

  【八】【注】其所施同六合之德,故閑靜而不貳。

  【疏】一切施惠,與四時合敘,未嘗不閑暇從容,動靜不貳。

  【釋文】《一閑》音閑。

  【九】【疏】圣人之專心,(其)〔具〕如上說,是以知其高傲深遠也。◎門第父曰:父子之宜,承上家人忘其貧。子,養父者也,父,待養于子者也,所謂宜也。歸居,即據上文冬擉包養價格ptt鱉夏休乎山樊言之。釋(文)〔名〕:閑,(?)〔簡〕也。謂別異其所施以求自足也,(以)〔非〕使家人忘其貧,自忘罷了矣。此其遠于人心者也。

  【一0】【注】欲其釋楚王而從閱休,將以靜泰之風鎮其動心也。  【疏】此總結也。

  【校】(一)而字依世德堂本改。

  圣人達綢繆【一】,周盡一體矣【二】,而不知其然,性也【三】。復命搖作而以天為師【四】,人則從而命之也【五】。憂乎知而所行恒無幾時,其有止也若之何【六】!  【一】【注】所謂玄通。  【疏】綢繆,結縛也。夫達道圣人,超然縣解,體知物境虛幻,豈為塵網所羈!閱休雖未極乎道,故但托而說之也。

  【釋文】《綢》直周反。《繆》亡侯反。綢繆,猶纏綿也。又云:深奧也。

  【二】【注】無外內(一)而皆同照。

  【疏】夫智周萬物,窮理盡性,物我不貳,故混淆一體也。

  【釋文】《周盡一體》所鑒綢繆,精粗洞盡,故言周台灣包養網盡一體。一體,天也。

  【三】【注】不知其但是天然者,非性若何!  【疏】能所相應,境智冥合,不知所以,莫辨其然,故與真性符會。  【四】【注】搖者自搖,作者自作,莫不復命而師其自然也。

  【疏】反乎真根,復于本命,雖復搖動,順物而作,動靜無心,合于六合,故師于二儀也。

  【釋文】《復命搖作》搖,動也。萬物動作生長,各有自然,則是復其命也。

  【五】【注】此非赴名而高其跡。(師)〔帥〕(二)性而動,其跡自高,故人不克不及下其名也。

  【疏】命,名也。合道圣人,本無名字,為有清塵可慕,故人從后而名之。

  【釋文】《命之也》命,名也。

  【六】【注】任知(其)〔而〕(三)行,則憂患相繼。

  【疏】任知為物,憂患斯生,心靈易奪,所行無幾,攀緣念慮,寧有住時!假令神禹,無奈之何!

  【釋文】《憂乎知》音智。《而所行恒無幾》居豈反。《時其有止也若之何》王云:憂乎智,謂有為者以形智不至為憂也。不知用智必喪,喪而更以不智為憂,及其智之所行有弊無濟,故其憂患相接無須臾停歇,故曰恒無幾時其有止也,不克不及遺智往憂,非可憂若何!

  【校】(一)世德堂本作內外。(二)帥字依世德堂本改。(三)而字依趙諫議包養行情本改。

  生而美者,人與之鑒,不告則不知其美于人也【一】。若知之,若不知之,若聞之,若不聞之,其可喜也終無已【二】,人之好之亦無已,性也【三】。圣人之愛人也,人與之名,不告則不知其愛人也【四】。若知之,若不知之,若聞之,若不聞之,其愛人也終無已,【五】人之安之亦無已,性也【六】。

  【一】【注】鑒,鏡也,鑒物無私,故人美之。今夫鑒者,豈知鑒而鑒耶?生而可鑒,則人謂之鑒耳,若人不相告,則莫知其美于人,譬之圣人,人與之名。  【疏】鑒,鏡也。告,語也。(夫)〔天〕生明照,照物無私,人愛慕之,故名為鏡,若人不相告語,明鏡本亦無名。此起譬也。

  【釋文】》則不知其美于人》生便有見物之美而為無心,人與作名言鏡耳,故人美之。若不相告,即莫知其美于人。  【二】【注】夫鑒之可喜,由其無情,不問知與不知,聞與不聞,來即鑒之,故終無已。若鑒由聞知,則有時而廢也。

  【疏】已,止也。夫鏡之照物,義在無情,不問怨親,照恒同等。若不聞而不知,鏡亦不照,既有聞知,鏡能照之,斯則事涉間奪,有時休廢矣,焉能久照乎!只為凝照無窮,故為人之所愛好也。◎慶藩案王氏念孫曰:終無已者,終,竟也,竟無已時也。

  【三】【注】若性所欠好,豈能久照!  【疏】鏡之能照,出自自然,人之愛好,率乎造物,既非矯性,所以無窮。

  【釋文】《好之》呼報反。注同。

  【四】【注】圣人無愛若鏡耳。但是事濟于物,故人與之名,若人不相告,則莫知其愛人也。

  【疏】圣人澤被蒼生,恩流萬代,物荷其德,人與之名,更相告語,嘉號斯起。不若然者,豈有圣名乎!

  【五】【注】蕩然以蒼生為芻狗,而道合于愛人,故能無已。若愛之由乎聞知,則有時而衰也。

  【疏】夫圣德遐曠,接物無私,亭毒群生,芻狗蒼生,豈待知聞而后愛之哉!只為慈救無偏,故德無窮已。此合(諭)〔喻〕也。

  【六】【注】性之所安,故能久。

  【疏】安,定也。夫靜而與陰同德,動而與陽同波,故無心于動靜也。故能疾雷破山而恒定,年夜風振海而不驚,斯率其真性者也。若矯性偽情,則有時而動矣。故王弼云,不性其情,焉能久行其企!

  舊國舊都,看之暢然【一】;雖使丘陵草木之緡【二】,進之者十九,猶之暢然。況見見聞聞者也【三】,以十仞之臺縣眾閑者也!【四】

  【一】【注】得舊猶暢然,況得性乎!  【疏】國都,(諭)〔喻〕其真性也。夫少掉本邦,流離他邑,歸看桑梓,暢然喜歡。況喪道日淹,逐末來久,今既還原反本,故曰暢然。

  【釋文】《暢然》喜悅貌。  【二】【注】緡,合也。

  【釋文】《之緡》平易近忍反,徐音昏。郭云:合也。司馬云:盛也。

  【三】【注】見所嘗見,聞所嘗聞,而猶暢然,況體其體用其性也!  【疏】緡,合也。舊國舊都,荒廢日久,丘陵險陋,草木叢生;進中相訪,十人識九,見所曾見,聞所曾聞,懷生之情,暢然歡樂。況喪道日久,流沒存亡,突然反本,會彼真原,歸其重玄之鄉,見其至道之境,其為樂也,豈易言乎!

  【釋文】《十九》謂見十識九也。《見見聞聞》見所見,聞所聞。◎俞樾曰:緡字,釋文引司馬云盛也,郭注云合也,于義俱通。進之者十九,釋文曰謂見十識九也,此未得其義。進者,謂進于丘陵草木所遮蔽之中也。進之者十九,則其出于外而可看見者止十之一耳,而猶覺暢然喜悅,故繼之曰況見見聞聞者也。郭注曰,見所嘗見,聞所嘗聞,而猶暢然,則于況見見聞聞句不復可通,遂增益之曰況體其體用其性也,于莊子本義分歧矣。

  【四】【注】眾之所習,雖危猶閑,況圣人之無危!  【疏】七尺曰仞。臺高七丈,可謂危縣,人眾數登,遂不怖懼。習以性成,尚自寬閑,而況得真,何往不安者也!

  【釋文】《臺縣》音玄。《眾閑》音閑。注同。元嘉本作閑。◎俞樾曰:此承見見聞聞而言。以十仞之臺而縣于眾人線人之間,此人所共見共聞者,非猶夫丘陵草木之緡進之者十九也,其為暢然可知矣。郭注曰,眾之所習,雖危猶閑。此誤讀間為閑,于義殊不成通。蓋由不解上文,故于此亦掉其旨。◎門第包養網父曰:說文:閑,隙也。周禮匠人井閑、成閑、同閑,凡空處謂之閑,屋空處亦曰閑。十仞之臺,縣之眾閑,杰然獨出,見見聞聞不克不及揜也。得其環中以隨成,不以之見于外而自得之于中,乃可以應無窮。  冉相氏得其環中以隨成【一】,與物無終無始,無幾無時【二】。日與物化者,一不化者也【三】,闔嘗舍之【四】!夫師天而不得師天【五】,與物皆殉,其以為事也若之何【六】?夫圣人未始有天,未始有人,未始有始,未始有物【七】,與世同行而不替,所行之備而不洫,其合之也若之何【八】?湯得其司御門尹登恒為之傅之,【九】從師而不囿【一0】;得其隨成。為之司其名【逐一】;之名嬴法,得其兩見【一二】。仲尼之盡慮,為之傅之【一三】。容成氏曰:“除日無歲【一四】,無內無外【一五】。”

  【一】【注】冉相氏,古之圣王也。居空以隨物,物自成。

包養條件  【疏】冉相氏,三皇以前無為天子也。環,中之空也。言古之圣王,得真空之道,體環中之妙,故道順群生,混成庶品。

  【釋文】《冉相》息亮包養反。注同。郭云:冉相氏,古圣王。◎俞樾曰:路史循蜚紀有冉相氏。

  【二】【注】突然與之俱往。

  【疏】無始,無過往;無終,無未來也;無幾無時,無見在也。體化合變,與物俱往,故無三時也。

  【三】【注】日與物化,故常無我,常無我,故常不化也。  【疏】順于日新,與物俱化者,動而常寂,故凝寂一道,嶷然不化。

  【四】【注】言夫為者,何不試舍其所為(之)(一)乎?  【疏】闔,何也。言體空之人,冥于造物,千變萬化而與化俱往,曷嘗暫相舍離也!

  【釋文】《嘗舍》音舍。注同。

  【五】【注】唯無所師,乃得師天。

  【疏】師者,仿效之名;天者,天然之謂。夫年夜塊造物,任性而動,如有心師學,則乖于天然,故不得也。

  【六】【注】雖師天猶不免難免于殉,奚足事哉!師天猶缺乏稱事,況又不師耶!

  【疏】殉者,逐也,求也。夫有心仿效造化而與物俱往者,此不率其天性也,奚足以為修其事業乎!另有所求,故是殉也。夫師猶有稱殉,況(拾)〔舍〕己逐物,其如之何!

  【釋文】《皆殉》辭俊反。◎門第父曰:其有止也,通乎命者也;其以為事,應乎物者也;其舍之也。盡性復命,渾人己而化之也。云包養站長若之何者,如是之為道也。

  【七】【疏】夫得中圣人,達于至理,故強人天雙遣,物我兩忘。既曰無終,何嘗有始!任性合道,不復師天。

  【八】【注】都無,乃冥合。  【疏】替,廢也,堙塞也。混淆人事,與世并行,接物隨時,曾無廢闕。然人間否泰,備經之矣,而未嘗堙塞,所遇斯通,無心師學,天然合道,若何仿效,方欲契真?固不成也。

  【釋文】《所行之備而不洫》音溢。郭許的反,李虛域反,濫也。王云:壞敗也。無心同行,何往而不至,故曰皆殉也。所行行備而物我無傷,故無壞敗也。

  【九】【注】委之百官而不與焉。

  【疏】姓門,名尹。(且)〔亦〕言:門尹,官號也,姓登,名恒。殷湯圣人,忘懷順物,故得良臣御事,既為師傅,玄默端拱而不為也。

  【釋文】《門尹登恒》向云:門尹,官名,登恒,人名。《為之》于偽反。下同。《傅之》音付。下同。《不與》音預。

  【一0】【注】任其自聚,非囿之也;縱其自散,非解之也。

  【疏】從,任也。囿,聚也。虛淡無為,委任師傅,終不積聚而為己功。  【逐一】【注】司御之屬,亦能隨物之天然也,而湯得之,所以名寄于物而功不在己。

  【疏】良臣受委,隨物而成,推功司御,名不在己。

  【一二】【注】名法者,已過之跡耳(二),非適足也。故曰,嬴然無心者,寄治于群司,則其名跡并見于彼。  【疏】嬴然,無心也。見。顯也。成物之名,圣跡之法,并是師傅而不與焉。故名法二事,俱顯于彼,嬴然閑放,功成弗居也。

  【釋文】《之名嬴》音盈。《法得其兩見》賢遍反。注同。得其隨成之道以司其名,名實法立,故得兩見,猶人鑒之相得也。◎門第父曰:隨成者,渾成者也;兩見者,對待者也。說文:傅,相也。即輔相之義。隨成,可以為相矣。仲尼之盡慮,亦輔相也,是亦對待也。司者,察也。名之嬴,法之絀也。爾雅釋詁:法,常也。老子名可名,很是名。察其名跡之所至而可知其成,故曰兩見。《寄治》直吏反。

  【一三】【注】仲尼曰:全國何思何慮!慮已盡矣,如有纖芥之慮,豈得肅然不動,應感無窮,以輔萬物之天然也!  【疏】傅,輔也。盡,絕也。孔丘圣人,忘懷絕慮,故能開化群品,輔稟天然。若蘊纖芥有心,豈能坐忘應感!

  【一四】【注】今所以有歲而存日者,為有逝世生故也。若無逝世無生,則歲日之計除。

  【疏】容成包養網,古之圣王也。歲日者,時敘之名耳。為計于時日,故有存亡,存亡無矣,故歲日除焉。  【釋文】《容成》老子師也。◎俞樾曰:漢書藝文志陰陽家有容成子十四篇,房中家又有容成–二十六卷,此即老子之師也。列子湯問篇黃帝與容成子居空峒之上,同齋三月。當是別一人。淮南本經篇昔容成氏之時,途徑雁行列處,托嬰兒于巢上,置余糧于畝首,豺狼可尾,虺蛇可蹍,而不知其所由然。此則當為上古之君,即莊子胠篋之容成氏,與年夜庭、伯皇、中心、栗陸諸氏并稱者也。而高誘注乃云,容成氏,黃帝時造歷日者,則以為黃帝之臣矣。此以說列子湯問篇與黃帝同居空峒之容成氏,乃為得之,非此容成也。合諸說觀之,容成氏有三:黃帝之君,一也;黃帝之臣,二也;老子之師,三也。然老子生年究不成考,其包養站長師或即黃帝之臣,未可知也。

  【一五】【注】無彼我則無內外也。

  【疏】內,我也。外,物也。為計逝世生,故有內名。歲日既遣,物我何施!

  【校】(一)之字依覆宋本及王叔岷說刪。(二)世德堂本耳作而。

  魏瑩與田侯牟約,田侯牟背之。魏瑩怒,將使人刺之【一】。

  【一】【疏】瑩,魏惠王名也。田侯,即齊威王也,名牟,桓公之子,田恒之后,故曰田侯。齊魏二國,約誓立盟,不相撻伐。盟后未幾,威王背之,故魏侯瞋怒,將使人刺而殺之。其盟在齊威二十六年,魏惠八年。

  【釋文】《魏瑩》郭本作罃,音瑩磨之瑩。今本多作瑩。乙耕反。司馬云:魏惠王也。◎盧文弨曰:舊作罃與作瑩互易,文頗不順。且今書實多作瑩字,今矯正。史表梁惠王之名作罃。《與田侯》一本作田侯牟。司馬云:田侯,齊威王也,名牟,桓令郎。案史記,威王名因,不名牟。◎盧文弨曰:案今書有牟字。史記威王名因齊,戰國策亦同。◎俞樾曰:史記威王名因齊。田齊諸君無名牟者,惟桓公名午,與牟字類似。牟或午之訛。然齊桓公午與梁惠王又不相值也。《背之》音佩。《刺之》七賜反。  犀首〔公孫衍〕(一)聞而恥之曰:“君為萬乘之君也,而以匹夫從讎【一】!衍請受甲二十萬,為君攻之,虜其國民,系其牛馬,【二】使其君內熱發于背。然后拔其國。忌也出走,然后抶其背,折其脊。【三】”

  【一】【疏】犀首,官號也,現在虎賁之類。公眾之孫名衍為此官也。諸侯之國,革車萬乘,故謂之君也。匹夫者,謂無官職夫妻相匹偶也。從讎,猶報讎也。良人人者,一怒則伏尸流血,今乃令匹夫謀殺,單使報讎,非萬乘之事,故可羞。

  【釋文】《犀首》魏官名也。司馬云:若今虎牙將軍,公孫衍為此官。元嘉本作齒首。◎慶藩案戰國策三鮑注引司馬云:犀首,魏〔官〕(二),若今虎牙將軍。視釋文較略。《萬乘》繩證反。

  【二】【疏】將軍孫衍,請專命受鉞,率領甲卒二十萬人,攻其齊城,必當獲勝。于是擄掠蒼生,羈系牛馬,(緒)〔敘〕勛酬賞,分布軍人也。

  【釋文】《為君》于偽反。下請為君同。

  【三】【疏】姓田,名忌,齊將也。抶、折,擊也。國破人亡而懷恚怒,故熱氣蘊于心,?疽發于背也。國既包養網傾拔,獲其主將,于是擊抶其背,打折腰脊,旋師獻凱。不亦快乎!

  【釋文】《忌也出走》忌畏而走。或言圍之也。元嘉本忌作亡。《抶》敕一反。三蒼云:擊也。郭云:秩,又豬栗反。◎盧文弨曰:舊秩仍作抶,訛。今書內所載音義作秩,姑從之。或疑是柣,亦不訓擊。《折其》之舌反。  【校】(一)公孫衍三字依疏文及趙諫議本補。(二)官字依國策鮑注補。

  幼子聞而恥之曰:“筑十仞之城,城者既十仞矣,則又壞之,此胥靡之所苦也【一】。今兵不起七年矣,此王之基也。衍亂人,不成聽也。【二】”

  【一】【疏】季,姓也;子,(者)〔有〕德之稱;魏之賢臣也。胥靡,徒役人也。幼子懷道,不消撻伐,聞犀首請兵,羞而進諫。夫七丈之城,用功非少,城就成矣,無事壞之,此乃徒役之人濫遭辛勞。此起譬也。

  【釋文】《幼子》魏臣。◎俞樾曰:下十字,疑七字之誤。城者既七仞,則雖未十仞而往十仞不遠矣,故壞之為惋惜。若既十仞,則直謂之已成可耳,不當言既十仞也。下文曰,今兵不起七年矣,此王之基也,明是以七仞喻七年,其為字誤無疑。《又壞》音怪。  【二】【疏】干戈靜息,已經七年,偃武修文,王者洪基,犀首方為禍亂,不成聽從。

  華子聞而丑之曰:“善言伐齊者 TC:


留言

發佈留言

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。 必填欄位標示為 *